歡迎來到四川百澤園林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行業動態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中國苗木產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發布日期:2020-12-09 15:04:48瀏覽次數:
中國苗木產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1,中國苗木載培簡史
中國苗木栽培與利用的歷史極為悠久,西周(公元前11~-公元前7世紀) 《周記,天官·大率)中記述“園圍航(育)草木”,說明在西周時,人們就在園圍中培育苗木了.
戰國時期(2500年前),吳王夫差在會稽建梧糊園, "所植苗木,類多茶花海業",屈原的《楚辭·高猛》中記載“朝飲未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說明在當時已開始栽培茶花、海業、木蘭和菊花了
秦漢時期(2100年前),統治者大建宮苑,廣羅“奇果佳樹,名花異棄".(西經雜記》記載當時收集的花卉、果樹已達2000余種,其中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紫花梅、同心梅等多個品種。
晉代(1800年前),已廣泛栽培菊花、芍藥,同時稀含撰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花卉專著《南方草木狀》中,還記述兩廣和從越南引入的奇花異木80種。
唐朝時期(1300年前),有了牡丹的栽培,菊花、芍藥栽培盛行,還出現了溫室花卉和盆景。
花卉種類、栽植技術、品種培育和嫁接技術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并有了多部花卉專著,如王芳慶的《園林草木疏》、唐朝宰相李德裕的《手泉山居竹木記》等。
宋代(1000多年前),是中國花卉栽培的高潮時期,栽培的花卉種類已達200多種。這個時期,出現了以種花為業的“花農”,花卉開始進入商品化生產?;ɑ軐VO一時,如范成大的《苑林梅譜》、王學貴的《蘭譜》、劉蒙的《菊譜》、王觀的《芍藥譜》、陳思的《海業譜》、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等。
元代,戰爭頻繁,是文化低落時期,花卉栽培亦衰,但菊花栽培仍盛。
明清時期(600 ~ 300多年前),是我國花卉發展的第二個高潮,出現了許多系統性論述花棄分類、繁殖、栽培管理等的專譜、專著,如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王路的《花史左編) :請朝陳昊子的《花鏡》、劉景的《廣群芳譜》、袁宏道的《瓶史》等巨著?;ɑ茉耘啾榧叭珖?并出現了花卉栽培中心,如洛陽主要栽培牡丹,后中心移至山東和安徽;杭州主產玫瑰;江浙生產蘭花;福建生產杜鵬,漳州生產水仙等。到了晚清時期,因外優內患,花卉業日趨蕭條,大量花產資源及名花品種外流歐美國家。
鴉片戰爭時期(150多年前),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我國花卉栽培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豐富的花卉資源和名花異棄流入國外,極大地豐富了歐洲的園林。而歐美、南非等地的百余種1花和溫室花卉,也在這個時期大批輸入中國。
民國時期(90~60多年前),花卉栽培只在少數城市有局部的發展,主要生產盆花、盆量種苗和種球等,而且有關花卉的專著也較少。
新中國(1949年)成立后,花卉生產經過了興旺一衰落一輝煌幾個不同時期。“文革”前中國花棄生產曾一度興旺,至“文革”時期(1966 ~ 1976年),花卉生產則最為低落,20世紀年代以后,改革開放使中國花棄業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無論是花卉載培面積、產值出口額,還是大中型花卉生產企業的數量,都呈快速遞增趨勢,在良種繁育、品種引進、栽培術、栽培設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花卉生產進入快速穩定發展時期。
2,中國苗木業發展現狀
中國花卉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中期,花卉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從1990年起,中國的花卉種植面積就已占到世界花棄生產總面積的1/3,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大的花齊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花齊消費國及出口貿易圍,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花卉產業更是呈現食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成就如下
(1)產業規模穩步發展 據統計,截至201年底,全國花卉生產面積、年銷售總額分別由2001年的12.35萬公頃和126.27億元增加到102.43萬公頃和1068.53億元,各增長了8.29倍科8.46倍,產業總規模翻了三番多,從業人員從2001年的145.8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467.6萬人,總規模也擴大了3.2倍,其中, 2011年與2010年相比,花卉生產面積、年銷售總額分別增長了10.64萬公頃和206.54億元,增幅各為11.65和23.97%,創近年來新高。
(2)生產格局基木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 目前,我國花卉區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如以云南、遼寧、廣東等省為主的鮮切花產區:以廣東、福建、云南等省為主的盆栽植物產區:以江蘇、浙江、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安徽等省為主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廣東、福建、四川、新江、江蘇等省為主的盆景產區:以廣東、北京、上海等省市為主的設施花卉產區:以遼寧、云南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為主的花卉種苗、種球產區;以內蒙、甘肅、山西等省為主的花卉種子產區
品種結構也進一步優化、目前,花棄產品已由傳統的盆景和小盆花發展到鮮切花、盆花、現賞植物、傳統盆景和草坪與地被植物五大類,初步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花卉產品的需求。
全國知名品牌產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如長春君子蘭,永福杜鵑,漳州水仙,大理、楚雄、金華的茶花,洛陽、菏澤的牡丹,鄢陵、北碚的臘梅等。
(3)科技平臺逐步完善,科研創新得到加強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省級以上花棄科研機構100多個,設置觀賞園藝和園林專業的高等院校100多所。2011年花卉專業技術人員已達到19.52萬人,比2001年的4.65萬人增長了319.78%, “全國花卉標準委員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全國性花卉科技平臺逐步建立和完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河南等省(市)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組織花卉育種研發團隊,聯合科研教學機構與企業協作攻關,搭建了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平臺。由于科技投入不斷增加,花卉科研和人才培養能力得到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產前、產中、產后等領域取得和貯備了一批科技成果。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含笑、杜鵑等一大批花卉新品種相維自主培育成功。2010年以來,已經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花卉新品種有200多個。其中,由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自主選育的“秋日”非洲菊和“赤子之心”月季兩個花卉新品種,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獲得歐盟正式授權,二者是我國唯一獲得歐盟正式授權的花卉品種
(4)花棄市場和流通體系逐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國已有花卉市場3178個,花店近8萬家,與花木銷售有關的網站和網店數百萬家,基本形成了多層次花卉信息網絡,社會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隨著產業發展,花卉營銷手段不斷出新,花卉批發、拍賣、連鎖超市、零售、鮮花速遞、網上交易等互聯的銷售流通網絡不斷涌現,重點花卉產區依托基地辦市場,已形成一批以基地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發市場,如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廣東陳村花卉世界、江蘇武進夏溪花木市場,北京萊太花卉市場、沈陽東北亞花卉大市場等。
(5)花卉企業規?;?、專業化程度提高2001年,我國的花卉企業總數有2.1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有2000個左右,到了2011年,我國的花卉企業總數突破6.6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突破1.26萬個,目前,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大批像浙江森禾種業資產超過10億元的大型花卉企業。北京東方園林、廣東棕櫚園林等花卉企業成功上市,花卉生產經營由小而全向規?;?、專業化方向發展。
(6)花文化日趨繁榮 以舉辦大型花事活動為載體,不斷挖掘花文化內涵。將花卉主題展覽展示與花棄產業園區建設、休閑觀光旅游相結合,使賞花為主題的旅游市場逐年擴大,極大地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進入21世紀以米,我國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性和全國性花事活動,如沈陽、西安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和上海的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廣東順德、四川成都、北京順義和山東濰坊中國花卉博覽會等
(7)對外合作不斷擴大2011年,全國花卉出口4802.40萬美元,是2001年800338萬美元的6倍,增長了540%,云南、廣東、福建,遼寧已成為主要花卉出口生產基地本、荷蘭、韓國、美國、新加坡及泰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批國產花卉經過新疆口岸進入中亞市場。目前,正在開拓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東歐、東盟、中東和中亞等花卉出口的新興市場。
種種數據表明,花卉產業逐步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產業,花卉業已經成為近10年來我國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短短10年,中國的花卉產業已經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3.中國花卉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花卉行業的體制、機構、組織等管理缺位,各種經費扶持和鼓勵政策缺乏,花卉統計、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供求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造成中國花卉產業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品種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不強 我國主要商品花卉品種、栽培技術和資材等基本依賴進口,花卉種質資源保護不力,開發利用不足,科研、教學與生產脫節現象仍然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和新技術較少
(2)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不高 我國花卉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相對落后,專業化、標準化、規?;潭热匀惠^低;花卉產品質量不高,單位面積產值較低;產品出口量較小,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
(3)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 花卉市場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規范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依然突出:花卉物流裝備技術落后,標準化、信息化程度低,花卉物流企業發展滯后,稅費負擔過重。
4·我國花卉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①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技術創新和科技推廣能力②自主研發、選育和培育花卉新品種
③加大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設施栽培技術水平。
④完善花卉流通領域及服務體系。
⑤由擴大生產規模的數量型增長,向結構優化、集約化經營的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
苗木圖片
苗木圖片
苗木圖片
苗木圖片
苗木圖片


四川百澤園林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0-2025 | 備案號:蜀ICP備18015032號-1 技術支持:中網互聯

13881977879
免费一级大片